81
(二)、对朱子学的误解 牟宗三罢黜伊川朱子儒家道统地位的理由是,他们不在逆觉体证的道德修养进路之上,不能显示中国传统和儒家的特质。
[⑩]《孟子注疏·尽心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73页。晋之《乘》,楚之《梼杌》,鲁之《春秋》,一也。
[74] 李春青:《论先秦儒学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2019年第1期,第185‒196页。这是用‘以意逆志的方法在阐释者那里重建文本作者的心理过程[58]。[55] 朱熹集注:逆,迎也[56]。上文孟子谈到孔子惧,作《春秋》的恐惧情绪、我亦欲正人心的救世情怀、其所根据的是非之心的本真情感,都凸显出孟子诠释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,那就是情感。朱熹集注:邪,邪僻也。
(三)经典方面:生活→诠释→经典意义上述作者和读者两方面的世→人→经典意义意味着:不仅读者和作者,而且经典本身及其意义,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在诠释中不断地生成、生长着,即被阅读的文本也将经验到一种存在增长,正是这种存在增长才给予作品以完全的当代性[104]。曰:固哉,高叟之为《诗》也。除了教学过程外,朱子还要求学生掌握礼图工具,如关于服饰的问题,朱子说:服议,汉儒自为一家之学,以《仪礼·丧服》篇为宗。
【25】那么《礼器图》仅述及笾图材质,忽略其大小规格,属于简化《三礼图》的结果,却又在《三礼图》基础之上增加了《尔雅》的观点以增强其经学的支撑力度。……故熹今拟定姑就权宜,若异时恢复,还反旧都,能復先王之旧,则左昭右穆,各得其所。由前述可知,《礼器图》由太常寺颁发而来,缘于朱子的请示,原因是朱子赞赏《礼器图》吸收经学的观点并进行过实用性改造的效果,如笾图有按语曰:笾高下口径深浅,并依豆制。朱子也认为上述礼图内容不完全遵循古礼原则,即然今日,宗庙之制未能如古,姑以权宜而论之,则莫若以僖祖拟周之后稷而祭于太祖之初室【27】。
……又如古制,祔昭庙则穆主不动,祔穆庙则昭主不动。【3】这是朱子请求太常寺颁布《礼器图》,现收录于《绍熙州县释奠仪图》中,其目的在于通过《礼器图》来引导各地礼器制作,并要求各地收还旧本礼图,提升社会礼仪的规范程度。
只是在制作具体礼图之时,朱子以上述古庙制图作为准则,再参照礼经的其他观点加以修订。那么上述调整正是依据前述《礼记疏》的观点,并根据宋朝各代皇帝具体辈分关系来设置祫享的具体位置。由上述可知,孔子认为周武王、周公的孝心体现于继承周文王的周王之位后,能够遵循文王所施行的礼仪,演奏文王所喜欢的音乐,爱护文王所亲爱之人,尊敬文王所尊敬的人,不因文王的生死而发生变化,这是一种最大的孝道。朱子将上述原则贯穿于礼学研究之中,如编撰《仪礼经传通解》一书的目的是为宋王朝制礼提供佐助,正如《乞修三礼劄子》所说异时可为圣朝制作之 助。
在社会精英的礼学教育方面,朱子以礼图为工具解决关于礼学的各类学术问题。《祧庙议状》说:孔子论武王、周公之孝而曰:践其位,行其礼,奏其乐,爱其所亲,敬其所尊,事死如事生,事亡如事存,孝之至也。【12】丈量土地,并以图帐的形式来确定下来,这是以图像之法以解决土地所有权范围的形式,其亦属于王制之礼,更是现实的政治问题。这就为其在太庙保留僖祖第一室位置提供了经学依据,即仿照前述周武王、周公做法,朱子以宋太祖尊奉僖祖为太庙第一室为由,尊奉宋太祖,就必然需要将僖祖作为太庙第一室,由此制作了《本朝太庙制》图。
另外,《三礼图》还能够为朝廷礼官提供便捷的文献依据,为丧服制度问题提供直截了当的解决途径。 摘要:礼图是朱子十分重视的一种礼学解析工具。
5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卷八十九,《朱子全书》第17册,第3007页。朱子以僖祖为太庙始祖,当列于第一室,这既是遵循前述《祧庙议状》所引《中庸》观点,更是遵循现实政治的需要,即尊奉太祖皇帝,就该尊奉僖祖,因僖祖的太庙之主位是太祖皇帝所立。
14 朱熹: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十五,《朱子全书》第20册,第723页。规范化是朱子礼图思维的根本原则,主要表现于礼图作品由政府颁布施行原则与经学化制作原则。【33】以儒家传统而言,不言鬼神之事。26 朱熹: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十五,《朱子全书》第20册,第715-716页。在地方政治活动中,朱子也始终强调礼学活动要符合礼图的原则,如《衢州江山县学记》说大成殿应图合礼【9】,《信州州学大成殿记》也说大成殿应图合礼【10】,这些显然是将合乎礼图作为政治场所建设的第一个关键指标,甚至于将其重要性放置在礼之前了。11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卷二,《朱子全书》第14册,第149页。
这不仅有助于考察学者是否掌握了礼学文字文献的内容,还能够提升学者的礼图工具的熟练程度。【29】则其制图的依据是周代礼学实践,即周人虽以后稷为太祖,而《祭法》亦曰:‘祖文王而宗武王,是乃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之意,故自为世室而百世不迁,以冠群庙,则亦不待东向于袷然后可以致崇极之意矣。
除此之外,朱子还从人类最朴实的情感角度出发,挖掘祧僖祖庙的内在动因,并由此提出不祧僖祖庙的理由。王志阳:《论〈礼器图〉的礼图来源及制作原则——以祝板坫图与豆图为中心》,《闽江学院学报》2021年第6期。
可试考之,画作图子,更参以《通典》及今律令,当有以见古人之意不苟然也。二是朱子将礼学史与社会现状相结合的观念贯彻于礼图的制作中。
【4】以全文而言,其像见于《三礼图》并不是其论证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,因为其制具于《仪礼》已然从学理上论述清楚斩衰之服问题。郑氏谓:‘笾以竹为之,豆以木为之。自太祖之室视之,如正殿之视朵殿也。10 朱熹: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八十,《朱子全书》第24册,第3806页。
如果说地理图尚属宏观层面,那么土地的丈量问题则是小而细的实操层面问题了。25 聂崇义:《新定三礼图》卷十三,清康熙十二年通志堂刊本。
殊不知其实无益于太祖之尊,而徒使僖祖、太祖两庙威灵常若相与争校强弱于冥冥之中,并使四祖之神疑于受摒,彷徨踯躅,不知所归,令人伤痛不能自已。12 朱熹: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二十一,《朱子全书》第21册,第959页。
正是在面对宗庙毁庙的重大政治问题之时,朱子不仅采用文字陈述观点,更是连续两次以礼图来形象呈现前述观点,使其礼学观点最终获得皇帝的认可,即上览之良以为然【8】由此可见,朱子以礼图来形象呈现礼学文字内容,有助于他在朝堂之上增强政治主张的说服力。20 《礼记正义》卷二十三,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,中华书局,1980年,第1435页。
正是坚持非天子不议礼的原则,朱子将上述奏劄之中的礼图作为奏劄的一部分加以呈览,不仅当时未对外公开发布,且即使时过境迁之后,还极力避免上述礼图的私自流出,如《朱子语类》载:正淳欲借奏草看,曰:‘今事过了,不须看。16 黎靖德编: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七,《朱子全书》第17册,第3493页。朱子《文公潭州牒州学备准指挥》说:伏见政和年中议礼局铸造祭器……欲乞行下所属,别行图画,镂板颁行,令州县依准制造。【19】考之《礼记疏》可知,朱子所据的观点源于孔颖达疏闵、僖公位兄弟,以继代言之,有父子君臣之道,此恩义逆顺,故云‘先祢后祖,此公羊之义也。
二是礼图作品的制作遵循经学原则。【14】《面奏祧庙劄子并图》文末说乞降付尚书省。
【5】在授课中,朱子要求学生采用图画的形式将《丧服》《丧服小记》《大传》等礼经的文字文献转化为图画形式,也就是朱子将礼图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礼学文字文献的一种基本工具,从而将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形象的图画形式。21 朱熹: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卷十五,《朱子全书》第20册,第722页。
《经界申诸司状》载:至于图帐之法,始于一保,大则山川道路,小则人户田宅,必要东西相连,南北相照,以至顷亩之阔狭、水土之高低,亦须当众共定,各得其实。【26】由此可知,朱子以周礼为标准来确定《本朝太庙制》的未来改革原则,但限于僻处东南的形势,朱子在制作礼图时保留汉代以来同堂异室的通行做法。
最新留言